• 网站首页
  • 联盟简介
  • 非遗文化
  • 易学动态
  • 易学新闻
  • 易学资讯
  • 国学名人
  • 易学故事
  • 易家风采
  • 特别通知
  • 联系我们

特别通知

  • 学术论文集《东方智慧精粹》征稿...
  • 2022年传统文化当代先锋人物评选...
  • 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苏州论坛即...
  • 协会工作人员告知书
  • 时明山先生又获殊荣
  • 《易道精髓》论文集征稿启示

易学资讯

  • 从哲学的末路到易学的生机——...
  • 易学领军人物红豆大师2024年甲...
  • 当代易学领军人物张喜林先生
  • 著名的传统文化学者廖政德向全...
  • 2021年当代国学影响力人物网络...
  • 曾国洲:易名永留山水间

分会动态

  • 缅怀著名易学家曾仕强教授
  • 《唐明邦纪念文集》征稿通知
  • 浙江处州联络站成立的决定
  • 书法家刘子玺演绎《道德经》新...
  • 广西联络站成立
  • 江西三僚成功举办杨公弟子千年...

人文天地

  • 舜帝的都域和故里在山西永济
  • 贤妻良母徐雪荣:爱与奉献的一生
  • 张月老婚恋基地“桃花楼”开业...
  • “二经道师”尉汤渺先生2024年...
  • 传统中医传承交流会在山东曲阜...
  • 《乡史村志》微电影组委会赴河...

非遗文化

  • 朱昱诚先生:传承朱氏姓名学、弘...
  • 《中秋祭月》:二经道师尉汤渺
  • 黎桓源: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播大使
  • 河南郸城:非遗泥塑《瑞兔呈祥》...
  • 尉氏易医健康应用术荣获“中华...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
当前位置:首页 >> 易学资讯 >> 浏览文章

新闻详情

从哲学的末路到易学的生机——东西方文化的对决

 

摘要
 
在全球化与科技理性面临深层反思的当下,重新审视东西方文明的认知模式具有紧迫的时代意义。本文以比较哲学为方法,系统剖析了以“易学”为核心的东方横向、整体性认知体系,与以“哲学”为代表的西方纵向、分析性思维范式之间的根本差异。论文论证指出,西方哲学及其衍生的科学传统,因其内在的方位性、时界性与局限性,在追寻终极答案的过程中,潜藏着将人类引向技术异化与存在性危机的逻辑必然。反之,易学思想所蕴含的阴阳辩证、因果关联与自然和谐之道,为人类提供了一条“天人合一”的可持续生存路径。本文认为,人类文明的存续与发展,关键在于我们要从“征服自然”的勇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范式转换到“遵循自然”、“适应自然”与“敬畏自然”的文明范式中来,重归易学智慧所昭示的和谐共生之路。
关键词:易学;西方哲学;天人合一;文明范式;认知模式;文化自信。
 
一、引言:东西方文化两种认知范式下的分野
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宇宙本质的终极追问,在东西方文化中,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这一分岐的根源在于二者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源自西方的哲学传统,以其看似严谨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构建了一套纵向深入的认知体系。这种追本溯源的思维方式,虽极大地推动了逻辑思辨与实证科学的发展,但其建构于特定历史与文化语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认知上的方位性、时界性与局限性。正如海德格尔对“存在遗忘”的批判,这种纵向追问在抵达一定深度后,或将面临自身预设的边界。由此,哲学与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得出人类终极答案是:人类的消亡,不是概率问题,而是时间问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华文明的“易学”,则展现了一种横向贯通、全息的认知模式。其核心的阴阳论、因果论与自然论,并非建立在主观臆断之上,而是源于对天地万物运行法则的深刻体察。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关联性与生成性的世界观。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比较这两种认知体系的根本差异,探讨其在文明发展路径上导向的不同结果,并从论证中展现出事物的自然性、规律性与必然性,让当今人类重拾易学智慧,指引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延续的必然之路。
 
二、哲学的边界与科学和迷信这二位孪生兄弟
 
西方认知传统的基石在于逻辑与理性。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为理性思维提供了坚实的框架。然而,当这种源自特定文化的思维范式被奉为普世唯一的真理标准时,便可能导致文化主体性的丧失与认知视野的窄化。如是在现实社会发展中我们越发摒弃了对自我文化的认知,也让我们人类认知越发偏离了真相。
从认识论层面看,西方思想史上诸多关于人类起源与社会发展的经典理论,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本身仍是一定历史阶段下、基于有限观察的假说性建构,与“上帝造人”的神话在“解释世界”的功能上具有某种同构性。更具反思意味的是,科学本身的发展不断挑战着其固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但量子力学奠基人马克斯·普朗克的研究却指向一个颠覆性的结论:“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这提示我们,对纯粹物质主义的迷信,可能恰恰背离了科学不断革新的精神。
科学活动的本质,是主观认识不断逼近客观实际的过程。而所谓“迷信”,在现代语境下常被误认为是那些尚未能被当前科学范式所证实的现象或认知。二者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对立。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指出,科学的发展通过“范式革命”实现,旧范式总会被新范式所超越和取代。在此意义上,科学与被标签化的“迷信”共享着一种历史性的、相对的“不确定性”。科学与迷信二者的关系宛如一对不曾谋面的孪生兄弟。对科学的绝对化信仰,本身便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迷思”。
两百余年的现代科技史表明,基于阶段性科学认知所作出的哲学判断,往往随着技术本身的进步而被修正甚至证伪。科学技术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不断催生新的、更复杂的全球性难题。这种“解决问题-制造问题”的循环,暴露了以分析、分解为主导的纵向思维的潜在困境,即其相对于易学整体观的“窄学”属性。
 
三、易学的智慧:“天人合一”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唯一方式
 
易学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回答,是“天人合一,长生永共”。它并非一套需要被外部科学“证实”的理论,而是对自然演化内在规律的揭示与描述,是一种文明的“元模式”。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此可被理解为“根”与“末”的关系。西方文明在“忘根忘本”的纵向极致追求中,可能走向文明的末路;而东方文明则在对根源的持守中,保存了文明延续的活力。
这一智慧体现在从“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的演进中,它象征着中华文明从侧重人伦秩序到探究自然法则的认知深化,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跃迁。这启示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深度,直接决定着我们对事物背后的认知真相,牵涉理解外部世界的广度与准确度。现代人因在唯心与唯物的统一性真知中,并在其间制造了人为的对立,陷入非此即彼的争论,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与对自然深入探索的真相认知。
《连山》、《归藏》、《周易》“三易”的传承,并非玄虚的卜筮之书,而是记载先民“战天斗地”、遵循“天地之道”以谋求族群生存与繁衍的历史史书。《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也是开启宇宙密码的钥匙,更是治疗当今浮躁的社会、人性的贪婪最有效的药方。我们当代易学人有责任将易学的思维、易学的思想与易学的精神传承,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构建适用于当代社会的阴阳平衡观、因果关联论与自然和谐论,为重建人类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深厚的易学文化支撑。
综上所述,《易经》是揭示宇宙万物运行之法则,而《周易》是阐述世间事物运行轨迹之必然。《连山》《归藏》《周易》是我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部史书。我们常见的命理是告诉我们与生活实践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而我们人云亦云的风水是指导我们在自然中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长生永共。
 
四、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从“中国”之名的本源意义出发
 
宋代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宏大理想与担当精神。这种文化自信有其深刻的地理与哲学渊源。“中国”之名,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宇宙论的概念:为天地立心,天地若无心,万物何其生?天地之心在哪?天地之心,其心就在我们脚下,我居于天地之中心,故曰“中国”。
在天垂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居于五方我居之“中”,故为“中国人”。居北、南、东、西者号称“外国人”。中央戊己土,其色为黄,它构成了“黄帝子孙”、“黄皮肤”的种族与文化认同。在易学象数体系中,洛书之数“五”居中央,象征戊己土,具有平衡、调和四方的功能。这隐喻了中华文化的同化力与持久性: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进程,并非一部简单的朝代更替史,而是我华夏民族在自然发展中的一种旺相休囚的状态体现。
戊己中央土不断将外来文化元素吸收、融合、升华的“化合”过程。任何外来民族,只要进入这个中央之位,统摄四方的天地之中心,其中心的稳定性和根源性,历经三或五代涵化,其外来入侵人种基因便会逐渐融入这片土地的文明母体之中。这种“万变不离其宗”的文化韧性,正是“根”的力量的体现。我们所信仰的神,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共识体,也是我们华夏民族,人来封神的文化自信与华夏民族自信的力量源泉。
 
五、考古的启示与历史的重新认知
 
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如贾湖文明、河姆渡文化乃至二十万年前的大荔文化、二十八万年前的金牛山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颠覆着我们基于西方线性史观的历史认知。这些史前文明的辉煌遗迹暗示,人类文明的源流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久远与复杂,我们并非简单地由古猿进化而来,人类的文明与族群或许源自多个不同的史前文明板块。
对上古文明的深入考察,特别是对距今约5500年的母系氏族社会与距今约8000年的“三皇”时期进行对比,产生了深刻的疑问。母系氏族社会以生殖崇拜和群婚为主体形态,而“三皇”时期却已开创出早期国家与文明的雏形。这两个时期社会形态的巨大差异及其可能的先后顺序,对我们固有的“文明从低级向高级线性演进”的史观构成了严峻挑战。如果我们承认母系社会的主体存在,就必须以更开放的姿态重新审视“三皇”文明的超自然来源,这极可能指向一个更早、更先进的史前文明时代,或源于二个时代考古时间的鉴定性误差。
此外,从非洲到美洲大陆广泛发现的华夏文明痕迹,促使我们深思:美洲印第安人是否曾是华夏人种的一个远古分支?若是,我们现代人是否听到了一个远离本民族母体的人种,在身处异地时最后的哀嚎。如此,全球人类是否拥有一个共同的、智慧程度超乎想象的文明祖先?这些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起源、文明爆发等根本问题。我们或许提出一种基于易学视野的寻问;人类可能并非线性进化而来;在令人惊叹的同时,也带来深层的茫然与敬畏,它清晰地指示我们:现代人类可能在科技狂奔中,丢弃了祖先那份与天地沟通的宝贵智慧与“先知先觉”的本能。
 
六、灵魂与肉体
 
生命的本质,在于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结合。失去灵魂主宰的肉体仅是空洞的皮囊,脱离肉体的灵魂则是四处游荡的幽灵。肉体是物质的,灵魂是精神的,唯有二者的和谐统一,生命才获得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在唯物史观盛行的现代社会,科技的便利使个体生存依赖性降低,却导致了自我意识的极端膨胀、人际情感的疏离、以及氏族部落等传统共同体的瓦解。与之相伴的,是人类本能的严重退化。近代以来,自拉美特利明确将唯物与唯心对立以来,唯物论在相当长时间内主导了人们对世界的解释。然而,前沿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心识”是塑造物质现实的重要参与力量。人类许多本能的退化,恰恰是因为我们将“心识影响物质”的复杂过程,简单地斥为“迷信”而加以否定。科技在增强个体物理生存能力的同时,也削弱了社群纽带和基于情感的精神依存,导致了人类心识的“异化”。
关于灵与肉的关系,易学的“形神合一”观提供了深刻的见解:灵与肉的和谐统一,是生命获得完整意义的基础。物质世界或许并非独立于意识而绝对存在。灵魂的最终归宿,取决于其在生命过程中所达到的精神高度与认知纬度。
 
七、结论:文明路径的抉择与易学的当代启示
 
站在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我们面临根本性的路径抉择:是继续沿着西方哲学与科技主导的、追求无限扩张与征服的纵向末路狂奔,还是回归东方易学所启示的、注重内在平衡与外部和谐的横向路径,追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西方哲学的纵向追问,在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已将其自身与人类引向技术异化与意义虚无的深渊边缘。而东方易学的横向智慧,则以其对宇宙生命的广博体察,昭示着一条敬畏、融合与可持续的未来之路。这不仅是古老智慧与现代思想的对话,更关乎人类文明的存续。
因此,人类文明的未来,系于深刻的文化自觉与“根脉”意识。我们必须从易学这一永恒的智慧之源中,重新汲取“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实现从征服者到守护者的角色转变,方能开创一个与天地万物“长生永共”的和谐未来。
(作者简介:贺胡子,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汩罗人,少年入军营,卫南疆。学于清华,耕种于山野,入劫滚滚红尘,却不与红尘滚滚,独善清流。渡黄河,翻昆仑,踏破贺兰山缺,寻根寻祖寻龙寻正气,辗转中原,拜名师,访易友。 三十多年的易学之路,会八字,通六爻,懂奇门,精堪舆等。曾是三才易文化研究中心,三道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福禄缘易学堂,汨罗市易经文化研究协会创始人。今生不求名与利,只因本人姓贺字利民。但愿持盘悬壶济世,择清贫守志渡遇有缘之人。)

上一个新闻:暂无

下一个新闻:蒙立旺先生:新时代国学文化模范人物

主办单位:北京华夏易道东方国学文化中心/新华在线网国学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华夏易学联合会有限公司

电话:13033974753 手机:13810134713(秘书长) 13033974753(会长) 邮件:zkrwzz@126.com 13523431980@163.com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光华路313号

访问统计:300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