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联盟简介
  • 非遗文化
  • 易学动态
  • 易学新闻
  • 易学资讯
  • 国学名人
  • 易学故事
  • 易家风采
  • 特别通知
  • 联系我们

特别通知

  • 学术论文集《东方智慧精粹》征稿...
  • 2022年传统文化当代先锋人物评选...
  • 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苏州论坛即...
  • 协会工作人员告知书
  • 时明山先生又获殊荣
  • 《易道精髓》论文集征稿启示

易学资讯

  • 易学领军人物红豆大师2024年甲...
  • 当代易学领军人物张喜林先生
  • 著名的传统文化学者廖政德向全...
  • 2021年当代国学影响力人物网络...
  • 曾国洲:易名永留山水间
  • 易学导师联盟副会长丁晓北先生

分会动态

  • 缅怀著名易学家曾仕强教授
  • 《唐明邦纪念文集》征稿通知
  • 浙江处州联络站成立的决定
  • 书法家刘子玺演绎《道德经》新...
  • 广西联络站成立
  • 江西三僚成功举办杨公弟子千年...

人文天地

  • 舜帝的都域和故里在山西永济
  • 贤妻良母徐雪荣:爱与奉献的一生
  • 张月老婚恋基地“桃花楼”开业...
  • “二经道师”尉汤渺先生2024年...
  • 传统中医传承交流会在山东曲阜...
  • 《乡史村志》微电影组委会赴河...

非遗文化

  • 朱昱诚先生:传承朱氏姓名学、弘...
  • 《中秋祭月》:二经道师尉汤渺
  • 黎桓源: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播大使
  • 河南郸城:非遗泥塑《瑞兔呈祥》...
  • 尉氏易医健康应用术荣获“中华...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天地 >> 浏览文章

新闻详情

阿城,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家

 

 

  最新版七卷本《阿城文集》结集出版,想采访阿城本人,却被告知“不太可能”。为了让这个文学史上的“异秉”(借汪曾祺先生小说名)重新浮出水面,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和上世纪80年代的许多人一样,孙郁在阿城处女作《棋王》甫一发表时,就觉出了他的功力,后来也一直关注他的创作。这次聊天式的采访,不仅关涉了阿城的人和文,也折射了诸道文学史、文化史景观,希望能碰撞出一些比所谓“文学史”更有趣的启示出来。

  传统:他回到五四之前更久远的地方

  记者:阿城处女作《棋王》最初发表时,您读到感觉怎么样?

  孙郁:那时我们看了,都傻了,小说还能这么写。他回到了过去明清小说的传统里,又有一点现代人的智慧在里面,不简单。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那一代作家里,他是分量最重的。他把士大夫的东西和旧小说的东西接上了。当时,除了汪曾祺有老一代的民国基因,1949年以后出生的人几乎不可能有这么一种底色。阿城后来如果继续写小说会写得更好,但他没有,写别的去了,稍微有点可惜。不过他可能就是更适合写小的,像博尔赫斯那样。

  记者:看到网上有人问文章怎么写出笔力,不少人都举《棋王》和《受戒》的例子。仔细读阿城小说,可以看出他对文字的掌控力很好,有一种节制。

  孙郁:他的古代文学修养很好,而且能抓住古代文学的魂。他熟悉古代小说的套路,但不是生硬地模仿,而是在那套语言中浸泡,再用那种语言来写现代的生活。写他们那代知青的生活,王小波也是一个,和阿城是两个高峰。不过王小波用的是现代人翻译过的自由主义的语言,而阿城是中国传统的东西比较重。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一批作家里,阿城是硕果仅存的几个,我觉得写得很好的。当时很多红极一时的作家,现在已经没有人阅读他们的作品了,但阿城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他有种沉甸甸的东西在里面,不是回到五四,而是回到五四之前更久远的地方。

  记者:这次新出的七卷本文集您都看了吗?

  孙郁:都翻了翻,前五本以前出过,都看过。他能记言论,我非常喜欢。他在《脱腔》里对“文艺腔”的看法,我觉得可能受了木心的影响。所以他给西方人介绍中国作家,第一个是汪曾祺,第二个就是木心。

  写作:在黑暗的门里试炼人的灵魂

  记者:“三王”里,您最喜欢哪一篇?

  孙郁:印象最深的还是《棋王》,写得太好了,出神入化。我给北大出版社编了一套《当代文学经典读本》,专门选了《棋王》,还为它写了一篇文章。“车站乱的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在说话”,这个起笔就很不凡,很伟大。好的作家应该是个文体家,有自觉的文体意识,但我们很多当代小说家都没有文体意识。你看他的《遍地风流》,每篇很短,有一点点像聊斋,或者六朝、明清的笔记,那么传神,又那么惨烈,有大的悲悯在里面。

  记者:王鼎钧先生也很推崇《棋王》。他在文章里写,“王一生能活下去,因为心中有棋,也正因为人生的意义剥落殆尽,才抱住了棋不放”——好像有一种非常悲剧、绝望的意思在里面。您觉得阿城写王一生这种青年,更多的是在写悲剧还是写超脱?

  孙郁:我记得王一生最后“哇”地哭了。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他在棋里面忘我了,但在生活中,痛苦还是很强烈的。可是通过下棋,在“艺”的里面,精神得以升华,这是中国人能够活下来的比较高的境界。

  记者:《棋王》里,有两个地方让人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饥饿,一个是对棋的痴迷,两件事写得都非常极端,构成了生理和精神的两极,很巧妙。

  孙郁:对,他控制得很好。鲁迅讲,陀思妥耶夫斯是把人放在万难忍受的绝境里来拷问人的灵魂,阿城则是把人放在这样一种绝境里来写人的生存。现在的作家,写这种绝境里的生存状态,不太容易写出彩来。王小波有的时候会飞扬起来,靠超人的想象来颠覆,而阿城靠的却是不动声色。他运用传统,却没有旧文人的迂腐气,他是懂世故的,懂世俗社会的,而且又能在世俗里看出势利来。

上一个新闻:陈爱莲:长袖舞出中国风

下一个新闻: 文化大师冯骥才先生

主办单位:北京华夏易道东方国学文化中心/新华在线网国学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华夏易学联合会有限公司

电话:13033974753 手机:13810134713(秘书长) 13033974753(会长) 邮件:zkrwzz@126.com 13523431980@163.com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光华路313号

访问统计:2982659